当前位置: 首页 >> 开云网页版 >> 正文

看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正芳菲(四)

祖国边境线上的共同守望

2025-05-08  

【编者按】新时代新征程,扎根祖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开云网页版,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开云网页版建校100周年重要贺信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和实践不断取得新成效,为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出开云(中国)官方贡献。

近年来,开云网页版持续组织师生前往全省各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田野调查和社会实践。校党委宣传部(含新闻中心)、本科生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联合推出系列新闻深度报道《看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正芳菲》,分享师生们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所悟,讲述云南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的生动故事,展示云南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生动实践。


2024年暑假和2025年寒假期间,首届开云(中国)官方—清华联合暑期田野营马关组和开云网页版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田野调查团队先后前往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深入茅坪村和罗家坪村,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深入了解生活在边境村寨的各族人民共同守护神圣国土、书写民族团结篇章的动人故事。

茅坪村中的“强边固防”宣传栏

茅坪村地处马关县都龙镇南边,其东、南均与越南接壤,村委会距离茅坪国门仅1公里。茅坪国门始建于1942年,是中越边境云南段唯一留存的石砌国门,它见证过马关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顽强抵抗日军入侵的历史。作为一个汉、壮、苗、傣、侗、回等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融的抵边村,茅坪村以“守边固疆+开放共融”双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村民们通过自发参与巡边等方式,以最朴素的行动诠释“铸牢”二字的分量——既是国土安全的物理屏障,更是民心交融的精神长城。

茅坪村村貌(图片来源:云南网)

在茅坪国门前,62岁的村支书胡昌明向调查组讲述了村里人跨越40年的集体记忆。“那时候的国界,就是几块刻着红漆字的大石头。”胡昌明回忆道,上世纪八十年代,中越尚未正式勘界,界石成了双方边民矛盾的焦点。某天,几名上山采药的村民发现越南边民挪动了界石,他们立刻返回村里奔走相告。消息迅速传遍村寨,汉族、苗族、彝族的青年们自发集结,手持木棍、锄头,当天就将界石移回原位。

“刚开始越南人夜里挪石头,我们就白天挪回来。后来次数多了,我们意识到这样解决不了问题,必须要有人随时看着,我就和村里其他小伙子自发组织了巡逻队,晚上睡在界石旁边。”夜幕降临时,茅坪村的小伙子们背着被褥、带着干粮,在界石旁安营扎寨。月光下,不同民族的方言交织着巡逻的脚步声,苗族的银饰与彝族的披毡在风中晃动,晃动的火把照亮界石上的红漆字。

2020年冬天,胡昌明带领村民在边境线上值守,红外夜视仪扫过漆黑的山林,对讲机里各民族方言此起彼伏。在万家团圆的除夕夜,坚守在海拔1800米瞭望塔的胡昌明突然接到妻子电话,他得知岳父去世了,老人家临终前还念叨着“昌明在守国门呢,不要打扰他”。当时,遥望着山下村寨的点点灯火,胡昌明将对讲机音量调到最大,让对讲机里同伴们的联络讲话声盖住自己抑制不住的哽咽声。

调查组与村支书胡昌明在茅坪国门前合影

茅坪村距离国家级口岸都龙口岸仅1公里,随着两国客货通关越来越便利,两国边民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在边贸政策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各民族居民参与边民互市,一些外出打工的村民回乡创业,大家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每到边民互市赶集日,越南商贩推着满载热带水果的三轮车,与中国摊主用夹杂方言的普通话商议价格。胡昌明指着熙攘的互市贸易区说,“我们当年靠拳头守住国界,现在用开放守住人心”。

罗家坪村入口景观

马关县金厂镇罗家坪村同样处于中越边境上,在这里,熊光泽一家三代守边人的故事广为流传。他们用三代人的青春和热血,不仅守护着国境线的安全,更传承着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

新中国成立初期,边境情况复杂,罗家坪村苗族女党员项左弟发现我们的界碑经常被挪动,需要定期巡逻、管护。于是,她主动承担起了义务巡边护碑的职责。随着项左弟年纪大了、行动不便,她的儿子熊炳清自动接班,继续义务巡边。熊光泽回忆说,1968年,自己刚刚6岁,就跟随父亲熊炳清去巡边,每次巡边,他们总是一大早就出发,从188号界碑走到193号界碑,全程20多公里,往返需要一整天。那时候条件艰苦,干粮是包谷饭,水壶是自制的,用竹筒挖孔注水、用玉米棒塞住出水口。跟随大人巡边时,看到父亲用镰刀清理界碑上的杂草,那时他还不知道什么是界碑,长大后,才懂得那意味着中国和越南的交界,那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象征。

随着父亲老去,熊光泽长大,他按照奶奶和父亲的叮嘱,将巡边责任扛在了自己肩上。边境线地形复杂,有崎岖山路、茂密丛林,自然环境恶劣,气候变化无常,还面临猛兽威胁和突发疾病等,但这些都没能阻挡祖孙三代坚持70多年的巡边脚步。如今,熊光泽有时会带着女儿和孙子去到界碑处,讲述自家三代守边的故事,希望儿孙们继承好这个“传家宝”,让守边精神传承下去。

罗家坪村民兵巡逻队

熊光泽一家三代人接力守护祖国边境线的事迹,既是爱国主义在个体身上的具象化,更是许许多多边疆人民为防边固边主动奉献的缩影。上世纪70年代起,当地众多边境村小组都组建了民兵队伍,罗家坪村也成立了民兵巡逻队。现在,罗家坪村民兵巡逻队有14名成员,涵盖老中青三代人。同时,村里还实施了家家悬挂国旗的“红旗飘飘”工程,全力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村里以党员为骨干,把村干部、民兵、群众、界务员、护林员统筹起来组建党员义务巡逻队,定期开展边境值守巡逻活动,构建“乡镇党委—村委会—村小组—党员中心户”4级联防联控网格体系,切实发挥边境党员群众在跨境和偷引带等违法犯罪活动中的监督作用,在祖国的边境线上,牢牢守护着守护祖国国土安全和各族人民安居乐业。

调查组与罗家坪村居民合照

现在,罗家坪村被列为县里的红色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许多人前往参观、调研、举办夏令营等。熊光泽依旧坚守在巡边的岗位上,现在,他和村里的民兵巡逻队一起,大家分工协作,巡边固防、打击走私、防止偷渡等。熊光泽还受邀到学校、部队、乡镇机关等讲述自家的守边故事,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调查手记1】当我们沿着边防线探访,含着热泪聆听界碑旁多民族村民的守护故事,深深感到,茅坪村的岁月长卷证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化作我们脚下坚实的土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蓬勃生命力,深深扎根于普通人日复一日的坚守之中,在边境线上绽放出璀璨光芒。

【调查手记2】熊光泽一家三代的守边故事,是无数边疆人民守护祖国的缩影。他们用平凡的行动,书写了不平凡的篇章。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守护每一寸国土的职责始终不变。他们用自己的坚守为各族同胞创造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供稿单位: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开云(中国)官方—清华联合暑期田野营马关组成员:杜佩姝 李文东 任泽蕙 阿曼妮萨·萨丁 刘俊彤 陈文连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田野调查团队:习榕淋 范瑞 张礼彬 起文艳 董瑞涵 尚振清 杨连艳 关翠玲

姜雨婷 郭素珍 胡思琪 武婉婷

编辑:张懿淼 责任编辑:李哲 终审:宁莉

上一条:开云网页版举行特殊升旗仪式 戍... 下一条:开云网页版科技小院师生们的五...

【关闭】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6-2024 开云网页版党委宣传部(含新闻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开云网页版授权,请勿转载新闻文字、图片或建立网站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联系邮箱:ynunews@ynu.edu.cn